<em id="vmuix"><acronym id="vmuix"></acronym></em><th id="vmuix"></th>

      <rp id="vmuix"></rp>
    1. <em id="vmuix"><ruby id="vmuix"></ruby></em>
      <ol id="vmuix"></ol>

      <tbody id="vmuix"><pre id="vmuix"></pre></tbody>
      <button id="vmuix"><object id="vmuix"><menuitem id="vmuix"></menuitem></object></button>
        <button id="vmuix"><acronym id="vmuix"></acronym></button>
        <dd id="vmuix"></dd><button id="vmuix"><object id="vmuix"></object></button>

        <rp id="vmuix"><strike id="vmuix"><u id="vmuix"></u></strike></rp>

        政策動向

        湖北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

        • 來源:湖北省政府網
        • 發布時間:2017年10月09日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湖北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17年9月5日
          湖北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的批復》(國函〔2016〕204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發改地區〔2016〕2664號)精神,推動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湖北的順利實施,加快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戰略目標,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實施期限與《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期限一致,為2016年至2020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5年。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國家“三大戰略”銜接融合,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立足打基礎、利長遠,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推進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城鄉統籌、農業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雙向開放合作,將湖北優勢做強、湖北特色做足、湖北短板補齊,加快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新型城鎮化重點區、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步伐,開創湖北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新局面。
          二、實施原則
          ——堅持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責任,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
          ——堅持改革創新、開放合作。把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以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拓展開放合作領域和空間,充分利用外部市場和資源,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堅持重點突破、全面崛起。緊緊抓住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和難點問題,著力在增強創新動力、優化產業結構、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城鎮化發展和重點地區發展上取得突破。處理好“一主兩副”與“多極支撐”的關系,充分發揮“一主兩副”的龍頭帶動作用,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著力培育新興增長極和新的節點城市。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創新思路和辦法,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綜合治理,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和諧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促進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增強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獲得感。
          ——堅持務實重行、真抓實干。堅持務實重行,少說多干、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扎扎實實把黨中央對湖北的要求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藍圖工程化、項目化,轉化為具體行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加快落實《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湖北行動綱要》,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十個行動計劃”,繼續實施工業“雙九雙十”行動,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建設制造強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提升創新動力,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1。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
          主要目標:加快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化工、紡織等優勢傳統產業智能改造,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加快智能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
          工作任務:(1)推進工業強基工程。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等優勢支柱產業,搭建國家級“四基”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實施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強核心零部件攻關、先進基礎工藝及材料開發,強化湖北制造基礎。(2)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加快汽車、冶金、裝備制造、化工、建材、食品、紡織、船舶等優勢支柱產業智能化升級,重點抓好湖北中煙、中韓石化乙烯擴能、東風本田三廠、美洋新能源汽車等20多個投資過50億元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帶動千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3)推進“三品”工程。圍繞消費品、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滾動開發千項工業精品。開展消費品工業“領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專項行動。(4)加快綠色低碳提升工程。圍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和電力六大高耗能產業,實施一批節能和循環經濟技術改造項目。以食品、輕紡、醫藥和石化行業為重點,實施一批生態化改造示范項目。(5)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提升工程。建設武漢及周邊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和總部經濟區。做強武漢—隨州—襄陽—十堰以汽車及零部件為主的機械工業走廊,做優鄂東地區冶金及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群,做大江漢平原、鄂東農產品加工產業群,打造襄陽、江漢和鄂東等紡織工業組團。推進6市1區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和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加快石化行業企業搬遷入園改造,創建國家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6)加快試點示范工程。支持武漢加快“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支持襄陽、宜昌等地爭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力爭將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宜都工業園納入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范疇,支持隨州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支持宜昌、荊州、黃岡等地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建設。
          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2。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主要目標:推動制造業與網絡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發展,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區,建設網絡經濟強省。到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生物產業產值達到8000億元,新材料產值達到4500億元,智能裝備產值達到2000億元,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航空航天裝備、北斗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000億元,新能源汽車和專用汽車產值達到1000億元。
          工作任務:(1)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突出集成電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車、高端數控裝備、北斗等優勢行業細分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打造10條產值過千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7%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支持武漢發展光電子產業,打造平板顯示產業鏈,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十堰、荊門等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推廣力度,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創新體系,打造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支持武漢建設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支持武漢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加快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國際化發展。加快推進荊門全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建設。抓好50家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進14個國家級、26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2)加快網絡經濟強省建設。實施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楚天云”“長江云”以及行業云等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立華中大數據交易中心。(3)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研究出臺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重點領域推進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型制造。實施“兩化”融合示范工程,重點抓好600家試點示范企業和貫標對標企業。以汽車、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為重點,建設一批示范創業園、孵化園區,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新型生產模式企業。到2020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關鍵工序制造裝備數控化率達到65%。(4)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發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光電子信息、磁電子、航空航天、機電工程、汽車、醫藥化工等領域的軍民結合產業,形成以軍民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軍工經濟與民用經濟融合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孝感等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示范區建設。重點建設武漢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基地、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孝感軍民結合產業園等三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進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5)促進制造業集群做強做大。實施“新興產業雙創三年行動計劃”。支持武漢建設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和存儲芯片生產基地,打造千億元北斗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集群。支持襄陽、宜昌、十堰等培育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新興產業協同發展集群,打造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防科工辦、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主要目標:加快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商貿服務、文化體育服務、旅游服務、健康養老和家庭服務、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實“五個一百”和“三千億元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到2020年,全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70%以上。
          工作任務:(1)金融業。吸引全國性和外資金融機構到湖北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持續推進、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充分發揮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到2020年,武漢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武漢城市圈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襄陽建成漢江流域金融服務中心。支持宜昌建設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支持黃岡建設大別山區域金融中心。支持咸寧金融小鎮創新。(2)現代物流。支持武漢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加快建設武漢國家物流節點城市和襄陽、宜昌、荊州、黃岡、孝感等區域物流節點城市,加快建設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武陵山區現代物流中心、大別山農產品現代物流綜合示范區,推進南北物流通道和長江物流通道中心樞紐建設。(3)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光電子等重點行業,大力發展芯片研發設計、微電子研發、醫藥研發等領域專業研發服務。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建設。打造一批專業化、開放性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培育和引進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研發服務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支持武漢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時尚設計等行業。加快武漢東湖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建設。(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發揮武漢市國家軟件名城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培育骨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湖北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范基地建設。在基礎軟件、北斗應用及服務、虛擬現實(VR)及增強現實(AR)等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協調推進軟件產品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建設方面的行業應用。(5)商務服務。積極發展企業管理咨詢、法律服務、營銷策劃、會計審計、廣告、展覽等商務服務業。(6)商貿服務。加快建設以武漢為中心、襄陽和宜昌為兩翼、長江和漢江流域各城市多極發展的長江中游商業功能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建設中央商務區。(7)文化體育服務。充分挖掘我省優勢文化資源,加快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體系,建成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的體育產業體系。推進武漢數字媒體工程技術中心、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建設。加快湖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支持宜昌建設區域性文化中心。支持隨州創建湖北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試驗區。(8)旅游服務。建設“一帶兩極三廊道四板塊”的旅游空間格局,打造10大旅游區,建設10類旅游產業園區。建設25至30個龍頭旅游項目,打造100個左右精品旅游項目,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歷史名城、文化名鎮。實施“旅游+”戰略,推進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計劃,加快建設12個國家級、20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9)健康養老和家庭服務。建設涵蓋養老、醫療、家政、醫養結合的健康和養老服務體系。支持宜昌建設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支持神農架打造中醫藥及養老養生大健康產業基地。(10)電子商務。加快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健全電子商務發展支撐體系,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成中部電子商務中心。推進武漢、襄陽、宜昌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支持鄂州葛店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基地。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委、省體育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政府金融辦、省知識產權局、人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湖北證監局、湖北保監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二)加快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建設,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
          積極推進“一主兩副、兩橫兩縱、三群聯動、多點支撐”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優化省域內區域發展結構,開創多極支撐、競相發展的局面,在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打造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湖北樣本”。
          1。建設武漢國家中心城市。
          主要目標:支持“復興大武漢、建設主中心”,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強化城市平臺功能、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教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
          工作任務:(1)增強武漢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支持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國家航天產業、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及產業創新等基地建設,加快構建“五鏈統籌”產業創新體系,打造產業創新中心。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級長江新區,著力打造長江新城。支持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享譽世界的“光谷”,支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車都”。加快人才、資金、技術等高端要素集聚,支持在漢的部屬高校和實力較強省屬高校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武漢實施“聚商育商工程”、“城市合伙人”計劃、“創谷”建設計劃,支持國內外大學生在漢創新創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支持武漢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加快推進現代物流創新發展城市試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打造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世界設計之都。(2)打造全國重要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編制實施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總體核心區規劃,建設以陽邏港區為核心港區的內陸多式聯運中心,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支持武漢兩縱兩橫兩連“米”字形高鐵網規劃建設,加快沿江高鐵及武漢至周邊重要城市的高鐵大通道建設,支持“中歐班列(武漢)”境外分撥集散中心建設,完善武漢樞紐貨運系統,形成全國高鐵中心、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支持建設光谷火車站、新漢陽火車站,提升綜合運輸樞紐功能。支持武漢天河機場打造國際門戶樞紐,拓展國際航線。(3)構筑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支持加快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建設。支持武漢領事館區建設。鼓勵和支持外資在漢設立各類功能性、區域性總部和分支機構,鼓勵和支持國際性組織、國際商會(協會)和國際經貿促進機構落戶武漢。支持武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力爭來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到300家,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實現翻番。支持武漢籌辦世界軍人運動會、飛行者大會。支持武漢申辦更多國際性會節,將“大河對話”打造成國際知名文明論壇。支持武漢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建設,支持武漢與長沙、南昌、合肥等長江中游省會城市合作,引領帶動城市群協同發展。(4)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支持武漢優化長江主軸,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支持武漢實施江湖水系連通工程,規劃建設東湖城市生態綠心,建設國際湖泊名城。支持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建設。支持武漢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設。構建“1個主城+3個副城+3個新城組群”的全域城市體系,保護江湖生態、傳承長江文明、建設新型宜居城市。
          責任單位:武漢市政府負責;省有關部門配合。
          2。做強做大省域副中心城市。
          主要目標:支持襄陽市、宜昌市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強做大,打造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增強區域輻射和帶動能力。
          工作任務:(1)支持襄陽市構建“一心兩軸三支點”的城市空間結構,支持宜昌市構建“一帶兩圈九走廊”城鎮空間形態,到2020年,兩市綜合實力進入中西部和長江沿線同等城市前列,力爭進入全國城市50強。(2)支持襄陽市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軍民融合產業,打造工業強市;推進“中國有機谷”建設、食品工業倍增計劃、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精耕細作體系,打造現代農業強市;支持“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特色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打造現代服務業強市。支持宜昌市壯大精細化工、食品飲料產業,突破性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產業,著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旅游業等產業。(3)支持襄陽市創建漢江新區,建設引領漢江流域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支持宜昌市推進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三峽城市群)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三峽經濟樞紐新區,加快建設“宜新歐”水公鐵聯運國際新通道,建設湖北自貿區宜昌片區。
          責任單位:襄陽市政府、宜昌市政府負責;省有關部門配合。
          3。培育新興增長極和新的節點城市。
          主要目標:壯大縣域經濟,培育新興增長極和新的節點城市,開創多點支撐、競相發展、多極帶動的發展格局。
          工作任務:(1)打造區域性新興增長極,推動3至5個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進入2000億元至3000億元GDP城市行列。支持20個左右發展后勁足、承載能力強的縣(市、區)建設成為新的增長點。新增“全國百強縣市”1至2個。推進經濟實力強、發展條件好、人口規模大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2)支持黃石打造鄂東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抓好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支持十堰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引領區和鄂豫陜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抓好脫貧攻堅和綠色發展;支持荊州打造江漢平原現代化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全省多極發展的排頭兵;支持荊門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江漢平原中心城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孝感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鄂豫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多極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長極;支持鄂州打造現代物流樞紐新城和長江中游重要節點城市,抓好城鄉一體化“四化同步”示范區建設;支持黃岡打造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核心增長極,弘揚革命文化;支持咸寧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和國際生態城市,將綠色作為底色和本色傳承下去;支持隨州打造鄂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示范城市;支持恩施州圍繞建設“一谷兩基地三示范區”,打造綠色、繁榮、文明、開放的全國先進自治州,打造全省特色經濟增長極;支持仙桃、天門、潛江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支持神農架林區打造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優化經濟發展環境。(3)壯大縣域經濟,實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工程、縣域金融工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企業人才培育工程,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推進縣域產業園區提質擴容,扶持100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開展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制定新形勢下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分類指導和考核體系。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政府金融辦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4。加快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
          主要目標:(1)按照3A級旅游景區標準,規劃建設50個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建筑風格雅致、衛生面貌整潔、多種功能疊加、示范效應明顯、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與健康協調發展的國家及省級層面的特色小(城)鎮。(2)建成2000個左右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美麗宜居示范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發展模式。
          工作任務:(1)完善農村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推進村村通、危橋改造、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山區“五小水利”、農村清潔能源、農村危房改造、農村文教衛體、農村河塘整治、農村電網升級等工程,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集中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工礦污染治理、村莊公共空間美化。(3)打造特色宜居村莊,推廣“荊楚派”建筑建設風格,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建筑,打造湖北特色的美麗鄉村。(4)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等。(5)加強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利用小城鎮和產業園區原有基礎、文化優勢、科教優勢和生態優勢,培育特色產業。(6)搭建特色小(城)鎮“雙創”載體建設,強化實體經濟項目支撐,完善投融資機制建設。
          責任單位:省住建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委、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5。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
          主要目標: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落實,大力推動武漢城市圈、襄十隨城市群、宜荊荊城市群建設,推進省域內城市群一體化進展,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支撐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群。
          工作任務:(1)加快武漢城市圈發展,發揮武漢龍頭牽引作用,打造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全國自主創新先行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構建“一核一帶三區四軸”區域發展格局。全面深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六大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市場、產業、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五大領域一體化,重點實施武漢城市圈“雙十二”工程。(2)加快襄十隨城市群發展,發揮襄陽的引領示范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中西部城鎮先行示范區、全省創新發展示范區,推進“三心三軸四組團”的空間結構布局,推進“六帶一基地”產業分工協作,推進生態文明同治共保、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對外開放互惠共贏。(3)加快宜荊荊城市群發展,發揮宜昌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撐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區,依托“三橫一縱”重點發展軸線推動網絡化發展。推進八大產業協同發展,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合作共享。(4)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協調模式,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公共服務等協調聯動。推動城市群內城際鐵路建設,鼓勵充分利用既有鐵路線路開行城際或市域(郊)列車,建立中心城市1小時通勤圈。推動武鄂同城、漢孝同城、武咸同城、武黃(岡)同城。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信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三)加快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建設,著力打造全國農業發展新標桿。
          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加大重要農產品生產區的保護力度,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綜合競爭力,實現湖北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
          1。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地位。
          主要目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田土壤質量,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產能,確保到2020年全省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2650萬噸水平。
          工作任務:(1)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優先支持全省47個產糧大縣建設,通過加強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建設,確保到2020年建成3570萬畝旱澇保收、集中連片、高產高效農田。(2)實施高效節水建設工程,優先在江漢平原等糧食主產區、鄂北崗地和鄂東北等生態環境脆弱區以及大中城市郊區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到2020年共新增1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實施糧食高產高效模式攻關示范工程,充分發揮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到2020年建立省級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片6個、市級15個,示范面積1萬余畝。(4)實施水稻產業提升工程,按照水稻品種的不同,在全省范圍內著力打造江漢平原、鄂中丘陵和鄂北崗地、鄂東和鄂東南三個優勢產業板塊,力爭到2020年全省水稻總產穩定在1650萬噸以上,以“福娃”“國寶”“蝦鄉稻”等品牌為基礎,培育5個全國知名品牌和5個湖北優勢特色稻米品牌。(5)實施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行動,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產出。(6)按照板塊布局的思路,大力發展全省糧食優勢產業帶,積極打造優質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板塊。(7)做好中央財政獎勵統籌安排工作,確保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提高產糧大縣的生產積極性。(8)認真執行國家糧食收儲政策,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牽頭;省委農工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工商局、省糧食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2。嚴格保護重要農產品生產區。
          主要目標:合理統籌規劃和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優化農業布局,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進行農產品生產,豐富農產品供應種類,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
          工作任務:(1)嚴格保護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沿江區域等優勢農業區,確保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禽和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生產。(2)大力發展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和大洪山等特色產品主產區,提高果、茶、藥、桑蠶、食用菌、木本油、魔芋、肉牛、肉羊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積極打造潛江小龍蝦、荊州魚糕、梁子湖螃蟹、隨州蜜棗、洪湖蓮藕、宜昌香腸、恩施富硒茶、恩施硒土豆、房縣小花菇、襄陽山藥、襄陽大頭菜等地域美食品牌。(3)大力發展武漢、襄陽、宜昌、黃石等都市農業區,以設施蔬菜、水果、茶葉等高效園藝作物產業為主,適度發展畜禽水產業。(4)加強林業生態產品供給。在全省適生區,大力發展以油桃、核桃、板栗等木本糧油為主的經濟林,打造一批優質林產品基地,提供綠色、安全的林業生態產品。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工商局、省糧食局、省農墾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主要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為引領,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生產力結構布局,加快構建多形態、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工作任務:(1)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依托傳統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支持武漢、荊州、潛江等地建設水產品加工出口示范園區,支持襄陽、宜昌、鄂州、仙桃、咸寧等地建設水產品、畜產品、木竹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產值達到2萬億元。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工程,力爭到2020年過100億元的園區達到40個。實施農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工程,力爭“十三五”期間,新增“三品一標”認證800個,國家地理標志品牌20個。(2)實施農業產業鏈工程,重點打造優質稻、“雙低”油菜、生豬、肉牛、小龍蝦、大豆、食用菌、馬鈴薯、速生材(竹)產品等農業產業鏈,大力培植產值過100億元的產業鏈。(3)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產地直銷等方式,進一步搞活農業生產經營。(4)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現代農莊、森林康養等,實現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5)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涉農信貸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旅游委、省糧食局、省農墾局、省供銷社、人行武漢分行、湖北保監局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4。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平。
          主要目標:加快農業科技研發,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到2020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
          工作任務:(1)實施種子工程,重點培育和壯大優勢種業產業,加強種子基地建設。支持武漢“中國種都”建設,打造世界一流種業科技研發中心、大型種業集團總部基地、良種全產業鏈綜合體。支持恩施建設南方馬鈴薯品種創新中心、西南山區脫毒種薯繁育中心、武陵山區優質商品薯開發中心。(2)實施種業企業培育工程,扶持省內特色苗種企業做大做強,創建一批現代種業示范企業。(3)加快江漢平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大力建設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襄陽“中國有機谷”、荊州華中農高區、荊門“中國農谷”,打造支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心樞紐”。(4)實施農機裝備和服務能力提升重大工程,爭取到2020年糧油主產區實現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5。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主要目標:大力培育家庭農(林)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作用,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促進全省現代農業發展。
          工作任務:(1)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按照省、市、縣三級聯動、分層培育的辦法,重點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產業領軍人才、現代青年農場主及創業人才,到2020年全省系統性培育職業農民30萬人,通過30萬人的引領,實現全省100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2)實施家庭農(林)場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機農一體、種養結合家庭農(林)場,重點發展糧棉油大宗農作物生產、林下經濟、森林休閑,將家庭農(林)場納入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范圍,推動家庭農(林)場信息化發展。(3)實施農村合作社示范工程,建設一批示范農民合作社,鼓勵一批有特長的人才帶頭創辦農民合作社,在農民合作社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4)實施互助性、經營性服務組織壯大工程,培育一批服務型農民合作組織和一批專業化服務企業。(5)實施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工程,以縣為重點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制定完善農村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實現全省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統一聯網運行。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牽頭;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工商局、省農墾局、省供銷社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四)加快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著力建成全國綠色發展新范本。
          堅持抓保護與重治理相結合,加強省內重點生態功能區和江河湖泊的保護,加強水、大氣和土壤等治理工作,形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良好氛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主要目標: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建設方式,嚴格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加大省內重點生態功能區和江河湖泊的保護力度,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工作任務:(1)繼續實施“綠滿荊楚”行動,大力實施長江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加快推進山區綠化、平原綠化、通道綠化、城市綠化和鄉村綠化,實現全省應綠盡綠,努力構建以各類森林為主體、農田林網及綠色通道為網絡、城鎮鄉村綠屏為節點的森林生態安全體系,到2020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60萬公頃,封山育林25萬公頃,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林地保有量達到860。67萬公頃。(2)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培育工程,開展天然林保護、長江中下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平原農田防護林建設、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礦區植被恢復等工作。加強森林質量提升,科學制定森林經營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快森林資源定向培育,推進森林分類經營,提高林地產出率,加強中幼林撫育、低產林和退化防護林改造。“十三五”期間全省完成退化林修復77。76萬公頃,中幼林撫育面積200萬公頃。(3)加強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明確沿江限制或禁止開發的區域和產業,切實保護好長江優良生態。加大沿江、沿河、沿湖水資源保護帶及生態隔離帶建設。(4)加強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將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全國流域水利現代化示范帶、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帶、世界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帶。(5)加快清江綠色生態經濟帶建設,將清江綠色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世界硒都、生態富硒產業基地、潔凈能源基地和湖北省特色經濟增長極。(6)開展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責任單位:省林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旅游委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2。抓好長江流域大保護。
          主要目標: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統籌處理好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工作,力爭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
          工作任務:(1)強化長江、漢江、清江和江漢平原湖泊濕地、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水域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加強水污染防治和河岸湖濱岸帶攔污截污。強化工業污染源治理,全面排查沿江工業污染源,加快建設有毒有害物質監管防控以及船舶港口污染接收、轉運和處置設施。扎實推進非法碼頭和非法采砂專項整治、重化工及造紙行業企業專項集中整治、長江排污口梳理自查和交叉檢查等一系列行動,針對發現的突出問題,加強整改,實行銷號管理。(2)實施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工程。貫徹落實濕地大保護措施,確保全省濕地面積增加,濕地功能提升。(3)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加強主要大氣污染物綜合防治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行業整治,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和船舶大氣污染防治,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加大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力度。(4)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強化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危險廢棄物環境管理、化學品環境管理和污染場地修復。
          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等部門,有關市(州)政府配合。
          3。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主要目標:通過各類示范平臺的建設和試點工作的開展,推動全省上下形成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的良好氛圍,切實降低資源損耗,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工作任務:(1)加快創建全國首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通過實施共同責任機制升級行動、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行動、耕地保持提升行動、服務綠色發展行動和國土資源永續利用行動,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加快湖北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建設,實行能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3)按照國家部署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努力將武漢建成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充分利用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機制,實現以較低成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4)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支持武漢城市礦產交易所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的城市礦產交易平臺。積極落實國家《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加快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確保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5)積極推進省內低碳城市(鎮)、工業園區、社區試點示范建設,

        Copyright ? 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鄂ICP備1200475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2394號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大道26號湖北國展中心廣場東塔34-38層
        電話:027-87574992   郵編:430050

        成員企業

        • 產業類子公司
        • 運營類子公司
        • 建設類子公司

        全國交通

        省直部門

        兄弟省市交投

        微信公眾號
        毛片不卡清高免费观看,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亚洲色哟哟,日韩欧美一页综合区